陆军部队面对驱逐舰的威胁时,其战术可行性取决于兵种搭配、战场环境及指挥策略。陆军并非完全无法应对驱逐舰,但需要针对性部署和精确操作。驱逐舰作为海军主力单位,具备高机动性和远程火力优势,而陆军则需依靠火炮、重型坦克等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。关键在于利用地形掩护和射程优势,避免在开阔水域与驱逐舰正面交锋,转而通过岸防工事或预设阵地削弱敌方舰船火力。

陆军对抗驱逐舰的核心在于火力压制与防御工事的结合。重型坦克如M26潘兴能提供坚实的前排防御,为后方炮兵创造输出空间;自行火炮如M40或龙卷风则能凭借超远射程对驱逐舰实施打击。需炮兵单位必须部署在森林或高地地形以获取攻击加成,同时依靠侦察车或摩托化步兵提供视野支持,确保火炮能锁定驱逐舰目标。攻城车在此类战斗中作用有限,应优先用于拆除沿岸炮塔等固定防御设施。

陆军部队的机动性劣势需要通过战术预判弥补。驱逐舰通常会在浅海区域活动,陆军可提前在沿岸关键位置布置反坦克障碍和防御阵地,限制敌方舰船靠近。若敌方驱逐舰试图登陆支援,步兵单位需快速占领滩头据点,配合歼击车拦截敌方装甲单位。防空炮的部署也不容忽视,防止敌方舰载机对陆军阵地进行空中压制。这种多层防御体系能有效降低驱逐舰的威胁等级。
从资源分配角度看,对抗驱逐舰的陆军配置需要较高成本。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建造消耗大量钢铁与军费,且科技等级要求较高。建议在战场中期逐步转型此类单位,前期可依赖轻型坦克和反坦克炮进行过渡。军团城市的资源支援能加速关键兵种生产,但需注意避免因过度投入反舰作战而削弱对陆地战线的控制力。

最终胜负仍取决于指挥官对战场全局的把握。陆军对抗驱逐舰的本质是扬长避短——利用陆地作战的主场优势,迫使敌方海军在不利条件下交战。通过精准的视野控制、地形利用和兵种克制关系,陆军完全有能力在特定场景下化解驱逐舰威胁,甚至将其逼退至作战半径之外。这种战术博弈体现了二战风云2中跨军种对抗的深度策略性。




